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,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!
我去美國最想知道的是那里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天天在玩,考察了三周,得出的結論是,肯定不是天天在玩,也要學習、上興趣班,但肯定比我們的孩子玩得多,而且是家長和孩子一起玩、一起瘋。
我是一個6歲、上大班孩子的媽,都說大班媽媽最辛苦,我的任務就是陪著兒子在不同的興趣班之間奔波。有時想想自己累,孩子也累,向老公抱怨索性移民去美國好了。老公反問我:“你以為美國孩子不學習啊?”
情況究竟如何呢?去年暑假,我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到美國和當地一個家庭共同生活了三周。說來也巧,這個家里有兩個孩子,弟弟3歲,姐姐7歲,正好讓我這個有點茫然和困惑的媽媽有了偷偷觀察的機會。
學的時候沒商量
當時正值暑假,住家媽媽雖是全職媽媽,但還是給孩子們報了暑假班。弟弟的暑假班和幼兒園類似,每天會有不同的活動,比如故事時間、戶外運動、午睡、午餐點心等。姐姐的暑假班是每周一個主題,比如美術、舞蹈、形體……下午4點接好孩子后,住家媽媽再帶孩子們去參加另外的課外興趣班。姐姐有跆拳道課、游泳課、數學課(類似于我們的思維訓練);弟弟則是游泳課。上完興趣班,每天幾乎要到7點才能到家。
不過,住家媽媽不是把孩子送去學校就不管了,每次放學時她都會和老師溝通,問問老師孩子上課的情況。到家后,媽媽會先出些題目給姐姐,做飯時,姐姐在餐桌上寫作業。媽媽邊做飯邊向姐姐講解。用餐完畢,媽媽收拾餐桌時,就是姐姐讀故事的時間了,姐姐坐在位子上大聲朗讀,媽媽則一邊洗碗一邊聽,有不對的地方再糾正。等給兩個孩子洗好澡,媽媽還會耐心地講上半個多小時的睡前故事。這樣,忙碌的一天才算告一段落。除此之外,媽媽的車上備有兒童歌曲,收音機定在兒童節目頻道,孩子一上車就打開聽。
怎么樣,和中國媽媽比起來,有過之而無不及吧。正當我感嘆“地球上的媽媽都是一樣的”,準備回國后繼續“磨刀霍霍向兒子”時,又發現問題沒那么簡單。
玩的時候不含糊
說起來住家媽媽和爸爸真是精力充沛,除了和孩子一起學習,還和孩子一起玩,平時一起自由自在地聊天、游戲、開玩笑,孩子和大人“瘋在一起”。到了休息日,各種娛樂活動更是應接不暇。
運動自然不會少,如保齡球賽,自行車賽……社區里各個家庭組成自己的小隊,互相競技。
周末的聚會也是千奇百怪。有睡衣派對、烘焙大會、游泳池派對,有時還會規定好參加者的衣服要同一顏色,最離奇的是發型派對,參加者自己設計自己的發型,越奇怪越受歡迎。除了家庭聚會,住家媽媽所在的城市也會組織傳統聚會,比如,海灘邊的“龍蝦節”、“樂隊節”,爸爸媽媽會帶著孩子參與。
社會實踐活動也很有趣。孩子們自制一些檸檬水、石頭畫,到路邊叫賣來賺取零花錢。這么說起來,住家媽媽家孩子玩的內容要比我們家兒子更豐富了。
珍視孩子自發流露的求知欲
還有一件事對我的震動很大,讓我真切感受到孩子的學習絕不僅僅是上幾堂課,做幾道練習題。那天,住家媽媽開車載我們外出,正巧路邊的山上跑來一只山雞(在那兒路邊有山雞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,類似于在國內看到鴿子、麻雀)。媽媽提醒弟弟:“快看,右邊有山雞。”不過沒等弟弟看到,車子便開過了。這時弟弟告訴媽媽想再看一看。媽媽立刻掉頭開回去,把車停在路邊,讓弟弟看個夠,回家后再翻出百科全書找出鳥類的那一章和弟弟一起讀。回想起來,我家兒子也會為路邊的一只流浪貓或一只小蟲子而駐足停留,但我常常用“這有什么好看的,走吧走吧”或“下次看到了再告訴你”等借口打發他。我也明白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孩子的好奇心,但我做不到像住家媽媽那樣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此尊重、在意孩子的好奇心。
我的反思
剛到美國之初,我糾結于美國孩子是不是也報了課外班,每天有多長時間在學習,其實問題不在于這些表面的數字,而在于這背后家長的態度和對孩子特有的學習方式是否足夠尊重。
1.我給孩子報興趣班主要是為了給自己減輕負擔,對于孩子的學習內容少有過問,和老師的溝通和配合就更少了。
2.我和孩子一起玩、一起瘋的時間太少了。平時回到家總是忙于自己的事情,即便和兒子在一起,也很少完全融入兒子的游戲中;和朋友聚會時,基本是孩子玩孩子的,大人聊大人的,住家媽媽和爸爸那種發自內心的和孩子一起玩、一起樂的態度是最值得我學習的。所以,我決定以后要多和孩子一起玩,一起創造性地玩。文/BB媽媽
下一篇:孩子的智力80%在8歲前完成教育親子中心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給孩子一個更大的成長空間教育親子中心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